目前分類:經營管理 (3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抱怨的客戶是親密愛人

文/呂郁青

 

你打台鹽的客服專線,要買坦克車也可以!」台鹽董事長鄭寶清掛保證地說,打電話到台鹽客服專線,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

回覆客服 逾時扣考績

鄭寶清不是開玩笑,他要台鹽的客服人員在電話鈴響三聲內就接起電話,6分鐘內就回覆客戶的電子郵件。鄭寶清說,客人最重要,什麼服務都要想辦法滿足,超過一個小時回覆電子郵件,考績從乙等往下算。

「以客為尊、超越顧客要求;寵愛顧客,更要寵壞顧客;顧客的抱怨是天使的聲音,抱怨的客戶是親密的愛人。」鄭寶清時常這樣告誡著員工,客戶是企業進步的原動力。

鄭寶清接手台鹽時,獨占市場的台鹽,是台灣唯一的鹽品供應商,但是虧損連年。

但是,最近常有客戶跟台鹽的員工反映,台鹽不一樣了,服務變快了、產品變多了,企業形象好像年輕了三、四十歲。

鄭寶清三年前接任台鹽董事長時,就體認到鹽田開放自由競爭,台鹽不往前走,就會被淘汰。鄭寶清說,「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是贏家的咒語,贏家要再往前走,市場占有率第一名還要再成長,是件最難的事。

「所以要不停地破舊,」鄭寶清說,不管是失敗的或是成功的都要丟掉,只能當做參考,因為市場、民心隨時在變,永遠要往前看。

鄭寶清選擇維持性的創新與破壞性的創新改革台鹽,一方面鹽品繼續提升品牌形象,另一方面,推出綠迷維化妝品,現在則要推出健康食品。鄭寶清說,台鹽就是要用創新創造與眾不同的魅力。

不停破舊 永遠往前看

像是客服專線、電子郵件,就是鄭寶清的創新之一。「鹽哪需要什麼服務呀?」當初有人這麼反映,所以客服都不受重視,其實,客服是企業形象的窗口,鄭寶清要求客服電話24小時都要有人立刻回應,任何問題都要幫忙解決,「就算打電話問哪邊買坦克車,客服人員也要幫忙找到答案或電話。」

台鹽的創新不只在服務,還有價格的創新、特色也創新。價格創新是指無效退費,特色創新則可以從台鹽的任何一個新產品上看得到,連推出個鹼性離子水,包裝、顏色也要跟人家不一樣,在便利超商的架上,一眼就可以看到「長」得比人家高的礦泉水,客戶「一不小心」就會拿到這罐鹼性離子水。

這些概念都是出於鄭寶清的腦袋,還有員工的創意。鄭寶清說,其實在這些源源不斷的創新背後,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把組織先變成「學習性的組織」。

口袋滿滿 心靈也豐富

所以,鄭寶清一進到台鹽沒多久,就要求員工每個月要讀一本書,算算現在已經讀了25本書了,大部分都是有關管理、創新的書籍,像是從優秀到卓越(A到A+)、GE管理法則、國家的競爭鑽石理論等等。

鄭寶清說,管理理論通常都落後企業五到十年,但是只要切實執行,企業就一定可以賺錢。

鄭寶清從一個政治人物,轉任台鹽董事長不到三年的時間,把原先虧錢的台鹽翻了幾番,從虧損3億元到去年獲利12餘億元,每股賺4.15元,平均每個員工抱走一年的年終獎金,等於是做一年領兩年薪。

讓想盡辦法讓客戶連坦克車都買得到的台鹽員工,雖然辛苦,但是口袋滿滿、心靈也變豐富。鄭寶清說,他要讓每個台鹽的員工跟他一起用夢想創造快樂。

2005/04/09 經濟日報】

ta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管別瞎忙

 --天下

根據研究指出,只有一○%的管理者能堅定地完成重要的目標,其餘九○%總是一再受到旁鶩干擾、心中充滿不安全感、或是心不在焉,就是沒辦法發揮意志力,所以該做的事都做不到。

本書作者指出,工作量太大、預算太緊、老闆不太支持等問題雖然是造成管理無效的原因,但問題最主要出在管理者的處理態度。

 

最有效率的管理者會成功,是因為他們能透過活力及專注力的有效結合,發揮個人意志力。意志力幫助管理者,即使面對常見的障礙、挫敗及分神等問題,也能堅持到底,完成目標。

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管理始終都是一種完成事情的藝術。要把事情完成,經理人必須行動,也要驅動他人合力運作。但是認知與行動之間其實有很大的差距,很少有經理人能跨越這條鴻溝,付諸行動。

管理者該怎麼做,才能在工作上做到目標導向,完成管理的使命?領導人又該如何改變組織,才能讓自己與其他人更自主行動,塑造公司成為「行動派」公司?

目標導向的行動是一種專注的行為,有自覺、目的,取決於個人完成目標的決策,要發揮自律抵抗外在的誘惑、克服困難,碰到意外的挫敗也要堅持到底。

換句話說,目標導向行動和衝動行事不一樣,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經過思考、分析及規劃。

可惜的是,管理者的一般工作特別容易影響他們的專注力。也難怪作者十年來研究許多企業後得到一個令人費解的結論:大部份的管理者都沒有做到目標導向行動。如果大部份管理者都不是目標導向,那他們到底在做些什麼?依據管理者的活力及專注程度的不同,可歸納出四種管理者模式:

四種管理者模式

一、急躁型:活力高、專注力低。有四○%的管理者每天被各種瑣事干擾,他們活力旺盛,

卻無法專注做事,一副急躁、拚命、匆忙的樣子。

二、推拖型:活力差、專注力低。三○%的管理者因為缺乏活力及專注力,一再拖延一些對

公司真正重要的事,他們常常缺乏安全感、害怕失敗。

三、事不關己型:活力差、專注力高。二○%的管理者對工作不夠投入或覺得事不關己,雖然做事專注,但缺乏活力,常常看起來疏離、緊繃、興趣缺缺的樣子。

四、目標導向型:活力高、專注力高。只有一○%的管理者真的把事情做完,他們做起事來非常專注、充滿活力,在紊亂中仍舊深思熟慮,保持冷靜。

 

為什麼有些經理人精力充沛、心念專一,其他人做起事來卻拖拖拉拉、事不關己,或是耗費心力瞎忙一通?目標導向的管理者和這些人的差別何在?大多數的領導者會把差異歸結到他們是否受到動機的激勵。動機或許足以幫助經理人完成例行公事,但經理人的工作並不是只有這些。

他們的工作通常很複雜,需要創意及創新,要努力完成多項互斥的目標,有些任務還需要長期持續投入。當目標愈高、不確定性愈大、阻力愈強時,愈能凸顯動機效用的侷限。在困境下還能完成工作,持續展現目標導向行動的經理人,仰賴的是另一種不同的動力:意志力。

意志力,亦即精力充沛、心念專一背後的動力,比動機更具效果,能讓經理人克服障礙,面對挫折仍能堅持到底。

意志力行動四階段人的意念在轉化成深度的自我投入前,必須跨越某個門檻。

動機與意志力不同:動機是跨越門檻前的渴望狀態,意志力則是跨越門檻後將動機轉化成堅決意志力的狀態。

從「動機」到「意志力」,經理人必須經過決定性的轉變才能投入。能發揮意志力的經理人,通常已做好破釜沈舟的準備。

意志力支配目標導向型管理者的兩大特質:活力與專注力,也是瞎忙一通的經理人,以及從推拖、事不關己或是急躁型蛻變成行動不懈的經理人之間最大的差異。

 

為達目標所需經歷的過程可分為四階段:

一、建構意念:找出你想達成的目標,必須是一個打從內心就吸引你的想法,在過程之初,你的意念可能還是很模糊,但是最終一定會有一個確切想達到的想法,你必須好好揣摹想像一番。

二、為意念無條件投入:決定全心全意為目標努力。在這當下,你基於一連串事件或是某關鍵事件而開始背負起實踐意念的職責時,就做到了破釜沉舟。為了達成目標,你會自行排解相關的衝突及疑慮,相信自己可以完全投入這個理念。

三、守住意念:首先,想辦法管理好周遭的環境,擺脫旁鶩的干擾,專一心志;

第二,利用工具,例如用想像力掌控思緒,讓你可以專注在目標上,保持自信;

第三,好好處理情緒的創傷,想辦法挑起正面的情緒(想像力仍是關鍵),維持正向能量。

四、擺脫意念: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一開始就設好終止規範。例如:決定好你如何認定自己已達到目標,或者當目標不可行時,你要知道何時該轉移重點,然後一定要遵守這些規範。



克服三種無為陷阱我們在一些蹉跎光陰、無法努力不懈的管理者身上常看到三種無為陷阱:第一個陷阱是排山倒海而來的需求;

第二個陷阱是難忍的限制;

第三個無為陷阱是未曾嘗試的選擇。

克服這三種無為陷阱的方法有:經理人必須是行動者,因此,經理人的領導角色不是去激勵別人做什麼(但許多經理人都這麼想),而是從旁協助別人做到目標導向的行動。領導人如何灌輸意志力到他人身上,最後並塑造出一個持續行動不懈的公司呢?經理人一旦變成目標導向的行動者,就必須在組織內營造出支持目標導向行動的環境。

 

為此,領導人可以肩負起兩大任務:

其一就是要克服成立一家目標導向行動公司會碰上的一切挑戰;

其二就是要讓意志力及個人職責觀念融入公司的文化中。

人是驅動公司的動力,左右公司的績效。意志力的累積是一個很個人、甚至是很私密的一種過程,是人類行為中一股很強大的內力,領導人可以用以下六種策略來幫助經理人激發這股力量,並發揮意志力,全心投入工作。

領導者的六種策略

一、幫經理人揣摩想像信念。鼓勵他們把想法轉變成具體的信念——對他們想要完成的事情以及他們將如何完成等等有一個清楚、鮮明的概念。

二、讓經理人對障礙有所準備。不要刻意對風險的可能性避重就輕,要讓經理人在參與任務前就充分了解其潛在的成本及利益,讓他們自問下面的問題,「從事這項計劃對我個人而言需要付出什麼?」、「我必須停止做些什麼?」、「如果我不從事這項計劃的話,我還能做些什麼?」,然後請他們跟你解釋為什麼他們即使要付出成本,還想進行這項專案。

三、鼓勵經理人坦然面對矛盾。真正的投入需要經理人坦然面對他們的情緒,並反省自己對於信念是否能全心全意支持到底。請下面的人自問,「這個專案對我來說妥當嗎?」及「我真的想做嗎?」

四、培養自由選擇的文化。給經理人一些選擇,並鼓勵他們做抉擇,然後放手讓他們去做。找出新的方法來支持他們的行動,不對他們所做的一切加以定義或是擅做決定。同時對於目標與業績標準不要有所妥協,讓他們清楚知道選擇與責任是相關的,透過監督與支持使他們對自己所做的選擇負責。

五、設立自我約束系統。如果經理人有權自由選擇,他們也要守規矩,停止並改正錯誤的決定。要設立一套自我約束系統,又不任意施加權威,領導人就必須讓提案的經理人也要負責終止這項專案,堅持經理人在一開始就必須界定好他們終止專案的規則:發生什麼事件、或是萬一中間發生什麼結果,就必須終止整個計劃。對一些高度創新的專案,要界定明確的終止標準幾乎是不太可能,在這種情況下,領導人可以設下一些「社交終止機制」,也可以產生同樣的防治效果,但更有彈性。

六、營造對大海的渴望。提供一個自由的空間,經理人要發揮意志力,不僅需要有自主行動的空間,而且要體認到自己有這樣的自由。領導人還要給經理人一項挑戰,一份困難、綿長的任務,最後還必須讓這些目標或目的對經理人而言是有意義的,「對大海的渴望」是不能虛無飄渺、或是平凡無奇的,領導人必須讓挑戰具有意義、緊扣人心。

ta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作時,如何持續集中注意力?

   EMBA/文  

1.了解自己的工作模式。根據自己一天中,精神好壞的程度,搭配執行的工作。例如,如果一開始上班時,自己的精神最好,那麼每天一進辦公室,便從最難、最具挑戰性的工作做起,比較容易的工作,則留到之後精神較不好的時候再做。

 

2.為自己設定目標。當自己在計劃的時間之內,準時完成既定的工作時,給予自己一些獎勵。

 

3.尋找適合的環境。需要時,到可以避免被打擾的地方工作,關掉行動電話、關上門、不查看電子郵件、讓同事知道,不要在這個時候打擾你等。

 

4.工作目標實際一些。自己的能力必須與面對的挑戰相當,挑戰太大,容易充滿焦慮,挑戰太小,容易覺得無聊。

 

5.暫停一下。休息會讓你更能集中注意力,也更能清楚地思考,適時短暫地休息,站起來走一走,或者跟同事聊聊天,然後再回到工作。

 

6.不要過度驚慌。釐清哪些事情是你可以達成的,哪些事情又是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然後把重心放在,你能做什麼上,不要壞了工作心情。

 

7.嘗試斷斷續續的工作方法。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事情上十五分鐘,然後去做另一件事,之後,再把注意力放回原來的工作十五分鐘。

 

8.勇於發問。面對一項工作時,一開始就問自己與別人所有難回答的問題,之後正式開始進入工作時,才能明確知道目標是什麼。

 

9.採取責任制。告訴別人,你今天要完成什麼工作,下班之前,請他們查看自己的工作成果,透過別人的監督,強迫自己一定要完成。

 

10.照顧自己的身體。要能集中注意力,睡眠、水、食物和運動,都是缺一不可的要素,確定自己每一個項目都攝取足夠。

 

                                                       來源:今日管理(Management Today)雜誌

ta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樣做到領導力

「當成功的領導者需要什麼法則呢?」這是在演講或輔導企業中最常被問的問題,特別是當我說到「領導是難以用科學來定義,但卻像美一樣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總會有人表達他的困惑,但我會告訴他們:領導是一種藝術,它需要內在修練(Inward Discipline) 是毫無疑問的。
 事實上,成功領導者沒有一定的方程式,也不是只有一種個性特質或是需要智商很高的人才適合當領導者,但雖然沒有一定的答案,卻有一些領導方法可以作為檢驗,最近Jack Welch在與妻子合著的《致勝》(Winning)一書中,所提出關於領導的論點,不僅是吻合我的領導信仰,也值得在此引介給企業領導者作為參考。
 一、他說:「領導者不斷提升其團隊,把每次機遇視為評量、教導與建立信心的機會(Leaders relentlessly upgrade their team, using every encounter as an opportunity to evaluate, coach and build self confidence.)。」過去,我在說領導者就是教練,而我總是喜歡利用「現場機會」與一線員工與幹部做價值溝通,現在我主持「情境式的領導課程」也是因為重視情境問題的解決方法而受到歡迎。
 二、他說:「領導者不僅要讓員工看到願景,還要讓他們親歷其中(Leaders make sure people not only see the vision, they live and breathe it.)。」我一直強調領導者需要的是有執行力、簡單清楚的願景而非光說不練,要以實際的行動能讓同仁感受到這是必須努力的方向與成就目標。
 三、他說:「領導人散發正面能量與樂觀給所有員工(Leaders get into everyone’s skin, exuding positive energy and optimism.)」。我同意這是一種好的特質,也是我平常在做─用樂觀積極的態度感染與鼓勵員工創新向前,不用怕失敗,因為一直擔心會失敗而不敢冒險的團隊在未來將不會有贏的優勢。
 四、他說:「領導人以坦誠、透明和信用建立信賴(Leaders establish trust with candor, transparency and credit.)。」信賴是企業做事的基礎,也是領導力最重要的元素,這也是我工作多年來一直謹守「不要輕易承諾但一旦說到就要做到」的做人法則,而我一在呼籲領導者要重視企業倫理(ethic)也是這個道理。
 五、他說:「領導者要有勇氣做出不受歡迎的決策與言人所不敢言(Leaders have the courage to make unpopular decisions and gut calls)」。我也常說:領導者要有勇氣說不,也要懂得聽員工說不的雅量,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不敢得罪人的決策往往是最糟糕的決策,因為只想迎合與討好就會產生偏見,同樣的,當在第一線的員工在處理顧客問題,我也歡迎對於我的規定說不而且提出更好的見解者,這是領導者必須要有的勇氣與氣度。
 六、他說:「領導者要以懷疑的好奇心探求問題,並以行動確保所有問題獲得解答(Leaders probe and push with a curiosity that borders on skepticism, making sure their questions are answered with action.)。」我總是跟部屬說:自己就像三歲小孩,是用新的角度來看問題,因為學問就是要學會懂得問問題,我也鼓勵他們多聽顧客的問題是什麼,從這些問題中找到創新的方法來滿足他們的需求。
 七、他說:「領導者要以身作則鼓勵下屬冒險和學習(Leaders inspire risk taking and learning by setting the example)。」官大學問不見得就大,當領導者就要不斷的學習,接受新觀念,同時要鼓勵部屬發揮創意,即時提出不成熟或失敗的想法也不在意。
 八、他說:「領導者為員工慶祝(Leaders celebrate)。」我也經常強調企業要辦慶祝活動的重要性,我曾經在加拿大舉辦一個讓部屬一輩子難忘的城堡舞會,因為我跟Jack Welch 一樣深信:慶祝可以製造一種激勵的氣氛並蓄積企業正面向上的能量。所以當員工有好表現或是他們陷入低潮時,請不要吝惜給他們適時的回饋與必要的鼓勵。
 以上八點,是Jack Welch的忠告,你可以從中感受到領導是什麼,同時以此反省自己的領導方式,有哪方面不足,這也是領導者邁向成功而需自我修練的一環!(黃祖強整理040406)

ta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屬的努力是被「監督」出來的嗎?

 傳統上,人們習慣上抱有一種觀念:下屬是否努力,要看他的上司對他的「監督」是否夠嚴而定。由於賦予「監督」在管理上如此重要的功能,因而人們往往將「監督」視為等同於「管理」;譬如,上司就被稱為「監督者」(supervisor),下屬為「服從者」(subordinate)。在這意義下,如果下屬表現欠佳,很自然地就歸咎於上司的監督不力。

 這種想法,乃建立在兩項基本前提上:首先,下屬一般都是既缺乏能力又缺乏工作意願的人,因此有賴居上位者不斷給予指示和督促;其次,上司必然是較下屬擁有較強能力的人,而且對於下屬工作瞭若指掌;因此,透過他的嚴密監督,必可提高下屬的工作績效。由於在社會上,人們每每在有意無意之間,接受這種前提和想法,對於這類不辭辛勞和凡事親力親為的上司,給予較高的評價,使得許多身為主管的人對於這模式也終生奉行不渝。

 然而,上述前提,即使存在於工業經濟早期,卻顯然不符今後知識經濟中的發展趨勢。首先,在知識經濟中的實際工作者,乃是所謂的「知識工作者」,他們各自擁有的專業知識與能力一般超越自己的「上司」;其次,他們能否應用這些知識與能力,並予以充分發揮,在極大程度內乃取決於自己的動機和意願,而這種動機和意願不但不會經由嚴密的監督而增強,甚至反而會因此被削弱。

 對於知識工作者而言,驅動其工作動機和意願的力量,除了來自財務報酬以外,最主要還是來自工作本身所帶給他的成就感和樂趣;換言之,這種動機力量是自發性的。但是,在此並非主張說,他們可以為所欲為,不必向任何人負責;而是說,他們負責的對象不是上司,而是他們所服務的巿場或顧客(包括組織外之顧客以及組織內的顧客)。此時,凡能發掘顧客問題並能給予最佳解決辦法的工作者,就代表績效良好;反之,則屬不佳,甚至將遭受淘汰的命運。

 因此,在知識經濟中,一企業應將組織依照任務責任而設計,讓一個人或一個團隊被賦予某種清晰的任務或使命,給予他們為執行任務所需之資源與條件,然後讓他們接受市場或顧客的考驗。這時,上司所應扮演的角色,不是嚴密的監督,而是給予下屬以達成任務所需要的支持和激勵。

ta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共建專注執行的文化

 「如果最高執行長不能遵行文化,不能灌輸文化,或者不能持續為之;那麼,什麼都不會發生。這一個要素─不是充分條件,而是必要條件。」(葛斯納/Louis V. Gerstner Jr.)
 承諾可以驅動個人與團隊的行動,但是行動要持續有效則必須依賴專注執行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可說是企業的「經營理念」、「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行為規範」的綜合體。換言之,它就是員工共同的工作方式與做事的原則。所以企業文化深深影響著組織的執行,若是企業文化不注重執行,那成員的行事作風就不易落實貫徹,不會嚴謹追蹤執行成效,組織當然就沒有好的執行力可言。
 一個組織的執行必然是複雜、多元且相關的,牽涉到許多的人(組織)與事、策略與流程,它需要團隊協同合作,發揮共同的力量來回應環境的挑戰、處理內外的問題;它需要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及工作方式的團隊,才能持續有好的表現。若是大家對於執行的認知有差異,那就無法發揮整合的力量,久而久之會發生理念和行為的衝突,抵銷團隊的執行力,甚至是造成組織的相互排斥和人員的離開,造成執行的困境。
 在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一書中提到美國諾思壯(Nordstrom)公司的員工手冊是一張小卡片,上面寫著:「我們佷高興你加入我們的公司,我們的第一要務是提供傑出的顧客服務,請你訂出高標準的個人和事業目標,我們對你達成目標的能力深具信心。諾思壯的規定,第一條規定:運用你良好的判斷力應付所有狀況。此外,沒有其他規定。」簡單的一句話已經道盡公司注重執行的精神。
 書中一則有關諾思壯招募人才的故事:
 有人問口試的主管:「我聽說有一半新進人員在一年後會離開。」這位主管回答說:「差不多是這樣。不喜歡有壓力,不喜歡勤奮工作,不相信我們的制度和價值觀的人,都會離開。但是,如果有驅策力、主動精神,還有最重要的是,有生產能力,有服務顧客的能力,你就會做得很好。」點出企業執行文化也是公司選才的基礎,只有注重執行且能實際發揮出來的人才,才能適合留在諾思壯。不適合者就會過得很辛苦,而且最後大都會選擇離開。
 諾思壯為貫徹執行目標體系,特別對賣場員工訂定獎勵辦法,只要超過設定的銷售目標者,就可以得到獎金,並可依績效高低安排到較好的時段上班,也有比較好的升遷機會。這樣注重個人生產力的企業文化,讓每個人都很清楚自己的目標及工作重點,而且自動自發的在辦公室中貼了許多的自我提醒的「警語」,如:「列出每天必須做的事情!」「列出目標,訂出先後次序!」「力爭上游,做個百勝冠軍,追求不可能的目標」等,來督促自己和團隊要努力執行達成目標。(James Collins , Jerry I. Porras)
 企業文化會影響員工的行為,也會指引員工行為的方向。讓他們知道公司要什麼?在意什麼?以及如何使自己可以有好的表現。就如有位諾思壯的員工所說的:「公司最先讓我覺得自己真正屬於與眾不同的公司,不錯,我的確很辛苦的工作,但是,我喜歡努力工作。」只要認為值得員工就會積極投入。所謂:「有參與才有認同,有認同才有投入,有投入才有合作,有合作才有成果。」文化正是讓員工認同、投入及合作的關鍵要素。
 另外,企業文化本身就像是組織人才的第一個篩子,會篩選掉那些不能適應的人,而會留下適合在這樣文化下生存與工作的人。所以領導者要能貫徹執行,就要深入參與組織事務,清楚掌握組織中人與事的狀態,在文化中加入注重執行的元素,營造出一切皆要貫徹執行的紀律,明白告知員工公司重視執行,讓那些不能貫徹執行的人不是改變就是自動的離開,以使團隊維持善的循環,常保有最佳執行力的成員。
 「執行的紀律要能發揮功效,如果只靠系統內的少數人去做,是不可能成功的。執行必須成為組織文化的一部份,驅策各階層所有主管的行為。」(包熙迪、夏藍)。文化的力量絕對大於領導者個別的耳提面命,你是否也有相同的體驗?

ta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天才,只求紀律──看「從A到A+」

王文華

 

「從A到A+」是一本暢銷的企管書,作者是詹姆斯柯林斯。我從這本書上學到很多,但我從作者身上學到更多。

 

我很幸運,1994年在史丹佛企管研究所唸書時上過詹姆斯的「小型企業管理」課程。那學期結束後,詹姆斯就辭去教職,退引到科羅拉多的山裡,專心完成他前一本書「基業長青」。詹姆斯的課是當時最熱門的,想擠進他班上,一定要用「銀色子彈」。每個學生每學期只有幾顆銀色子彈,選課時用它,你的優先順序就比其他人高,被錄取的機會較大。當時競爭激烈,進了詹姆斯的班,你就彈盡援絕,無法再搶到其他的好課。

 

詹姆斯的課受歡迎,因為他會帶討論。MBA的課都是討論案例的,會帶的老師,讓你覺得像在看「全民開講」的李濤;不會帶的老師,讓你覺得像在看野生動物頻道。詹姆斯的課從頭high到尾,講話的人一大堆,但誰發過言,內容是什麼,他記得一清二楚。我永遠忘不了1994年4月28日,當天的主題是開發中國家的小型企業,我談起亞洲各國對「偉人銅像」的崇拜。詹姆斯在課堂上讚美我,下課後甚至費心地寫了一張紙條,放在我的信箱:「To Wen-hua Wang,很好的貢獻。清楚地指出銅像的意義。幹得好!」讓我告訴你,我不是唯一,很多同學都收到過他這樣貼心的鼓勵。

 

詹姆斯讓我永難忘懷的第二點,也是「從A到A+」第六章的主題,是他的「紀律」。我們常強調企業或領導人的願景、才能、勇氣、魄力。卻忽略了企業或個人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紀律」。這裡的「紀律」不是指軍隊中一板一眼、僵硬官僚的制度。而是指一種勤勤懇懇、持續不變的模式和精神。企業和個人未必需要驚天動地的革命性產品,只要有進步的欲望,每天固定地把平凡的事做好一點點,長期下來,A+就在眼前。詹姆斯選出的A+公司,表面

上都沒什麼了不起。Walgreens是連鎖藥局,金柏利克拉克賣的是可麗舒面紙。你沒看到網路公司,沒看到所謂的「新經濟」。

 

詹姆斯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第一堂課,他教我們的是怎麼樣用數字分析來了解公司的問題,而不是教我們一堆浮而不實的管理術語。上課時,他細心地記住每個學生的名字和發言內容,每節課後都寫信鼓勵。他花六年時間作研究,和另一位史丹佛教授合寫出暢銷書「基業長青」。他們的研究方法極度科學,沒有一般企管書天馬行空、抽象惟心的缺點。變成暢銷作家後,他還是腳踏實地,請了二十一個研究員,花了五年時間,寫出「從A到A+」。他不住在繁華的紐約或洛杉磯,他住在鳥不生蛋的科羅拉多州,寫書寫累了就去攀岩。

 

在媒體眾多的時代,我們追逐神話,而不是常識。大家都喜歡一夜竄紅的明星,或改變世界的產品。因些這些東西比較性感,能立刻刺激我們疲憊的感官。詹姆斯的人和書都告訴你:那樣革命性的改變是一般人做不到、也不需要做到的,因為那樣的成功並不可靠,那樣的股票最後都被套牢。我們平凡人,只要意志堅定、持之以恆,也可以把A+,帶到我們的事業和人生。

 

1994年「小型企業管理」課程的第一份講義上,詹姆斯列出了九項他對學習的價值觀,第五項是:「努力工作、尋求挑戰,和事前準備是紮實學習的必要條件。」

 

兩年的MBA,這是少數我到今天還記得的話。

ta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名片等於你的門面

摘自麥格羅希爾《200個行銷創意妙方》第4章

   公司名片可以說是使用最廣泛的行銷工具!別人可以從名片中得知你的職業、姓名、聯絡方式,以及公司名稱等基本資訊。當你想要設計一張具行銷效果的好名片時,不要忘記以下要點:


1. 名片的風格與感覺必須與公司形象一致。

2. 確定名片的設計符合企業識別上的所有規定,例如公司標準色、標誌形式、口號與其他輔助的視覺物等。

3. 不要設計一張需要用顯微鏡觀看的名片!如果名片不易閱讀時,就不能算是一張好名片。此外,一定要將公司的地址和電話特別標示清楚,不論以字體加粗或加大等方式,都要使這兩項資料比你的行動電話、傳真號碼、電子郵件信箱、網址等資料更為突出。

4. 善用名片背面,可印製任何重要有用的資訊,例如:
 
.公司產品與服務項目
 .公司地址
 .營業時間
 .重要銷售資訊
 .公司一貫秉持的承諾
 .公司的企業理念


5. 如果你提供的是非常個人化的服務時,最好能把你的照片印在名片上。

6. 考慮賦予名片新奇特殊的價值,確保別人對它印象深刻,舉例來說:
 .將名片設計成磁鐵的形式,讓人們可以將它貼在冰箱上。

 .把名片設計成具有黏貼的功能,因此你可以將它貼在產品上。

 .設計一款有音樂效果的名片或是內含3D立體圖像。

ta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遊戲式廣告

抓得住感官新世代

e天下/林宏達

麥當勞如何吸引百萬網友,讓服務員新造型「全民公投」?黃箭口香糖如何以「酷炫變裝show」一週吸引70萬人氣?現在台灣18~24歲的年輕世代,行為模式跟前輩們大不相同,且看聲光效果佳、趣味性十足的遊戲式廣告,如何搞定年輕人的脾胃。

年輕人在哪裡?怎麼樣才抓得住他們?」

幾乎所有想搶攻年輕族群市場的行銷人,最近都在思考同樣的問題。因為,現在台灣18到24歲的年輕世代,行為模式已經跟前輩們大不相同;不懂得用這群年輕人熟悉的語彙溝通,就等於是和這群消費潛力極大的客戶說再見,註定只能做個「老」牌子。

聲光效果佳,趣味性十足,能夠和年輕消費者互動的遊戲式廣告(Advergaming),似乎成了抓住這群人的新法寶。ADCAST數位互動行銷公司總經理黎榮章觀察,從今年第二季以來,網路廣告應用遊戲的案例已經愈來愈多。

就像電影中「不經意」出現的名車、名表。遊戲式廣告,就是把產品資訊融入遊戲的機制中,遊戲的呈現方式差異很大,但目的都是希望消費者在歡樂的氣氛下和網友互動,再把網友注意力「粘」在要傳達的訊息上。

麥當勞最近為了強化品牌形象,傳達「門市服務員制服即將更新」訊息的遊戲式廣告,就是個很成功的案例。

麥當勞把原本不甚吸引人的訊息設計成紙娃娃換裝遊戲,網友可以從網站上提供的虛擬服裝裡,隨意配出理想中麥當勞男女服務員的打扮,想讓他們換上棒球裝,或是Polo衫,全部悉聽尊便。

網友還可以把自己設計的制服上網參加「全民公投」。更酷的是,票選第一名的打扮,24日開始成為麥當勞服務員的新造型。

活潑的設計,讓網友和麥當勞成了雙贏的關係。遊戲推出1星期,就有118萬人上線瀏覽,8,800多人上線投票;麥當勞因為能和網友互動,更瞭解網友心目中的麥當勞,成功地拉近了和消費者的距離。網友也有免費遊戲可玩,上網變成更有趣的經驗。

同樣瞄準年輕族群的黃箭口香糖則是投青少年所好,設計了「酷炫變裝show」的互動遊戲;玩家必須從畫面中找到藏在各處的黃箭口香糖,就可以讓遊戲中的男女主角換上帥氣的新衣服。除此之外,行銷人員還替黃箭設計了可以裝在即時通訊軟體裡的簡單小遊戲,利用即時通訊軟體的人際傳播效果散佈廣告訊息,一星期就吸引了70萬人次上網玩觀看黃箭的活動網頁。

遊戲式廣告並不只限於簡單的遊戲設計或傳達簡單的概念。台灣飛利浦公司前陣子推出的「科技大亨」線上策略遊戲,就大膽嘗試用複雜的遊戲設計,把飛利浦公司上百款產品的特色,一次打進玩家的腦海中。

科技大亨的新嘗試

玩家在遊戲中可以扮演一個想升任總裁的專賣店店長。一開始,玩家必須利用有限的資金進貨、促銷。達到一定業績之後,就可以升任區經理,召攬加盟店一起進貨,降低成本以提高毛利。玩家為了成為虛擬世界的大亨,必須把飛利浦各項產品的特色搞清楚。這時,遊戲的廣告目的也就完成了大半。

遊戲中甚至會配合實體通路的季節促銷,推出加深玩家印象的活動。

「我們在父親節前夕在遊戲裡加入了一個鬍子老爹的角色,誰能把刮鬍刀賣給鬍子老爹,就會得到額外獎勵,凸顯刮鬍刀這項產品,」飛利浦品牌管理主任陳翠茹說:「那次父親節刮鬍刀的銷售量就真的增加了1.5倍。」

剛起步的遊戲式廣告風潮

「年輕人可說是感官體驗世代,」ADCAST數位互動行銷公司總經理黎榮章分析,他們從小就習慣互動式的傳播科技,運用滑鼠和網路互動,是他們早就習慣的事,這跟25到35歲習慣電視的『影像世代』非常不同。黎榮章開玩笑說:「這群人看到畫面,就會直覺的尋找游標在哪裡,而影像世代的人,會直覺的尋找遙控器。」

根據研究機構東方線上的統計,對習慣互動,習慣主動尋找資訊的感官體驗世代,網路已經是對他們最有影響力的媒體。調查機構ACNielsen(AC尼爾森)的報告也顯示,在年輕族群中,網路已超越平面媒體,和電視同為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資訊來源。

AC尼爾森的調查顯示,感官體驗世代比其他世代更習慣使用網路。以網路上最受歡迎的前五名服務為例(電子郵件、蒐集資訊、用BBS聊天、玩遊戲、看新聞),感官體驗世代中,使用這些服務的人數比例都比總體平均值高出約20%。

「因為他們大多也都有玩線上遊戲的經驗,不能互動的平面廣告很難抓住這群人的注意力,」曾經仔細分析年輕消費者行為模式的飛利浦品牌管理經理李靜娟說。

為什麼最近遊戲式廣告出現得愈來愈頻繁?

黎榮章表示,網路環境的成熟和廣告訴求的改變,都是原因。

「去年可說是寬頻普及年,」他回顧網路廣告的發展時表示,頻寬是遊戲式廣告的主要限制,大家都用寬頻上網,用遊戲做廣告才可能順暢,加上現在大家對電腦也比較熟悉,大部份都會裝Flash撥放程式,不像過去那樣覺得困難。

對需要感性訴求的廣告主來說,遊戲也是個合理的選擇。「過去網路廣告通常以3C產品等高價的產品為主,因為網路能有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在購買時比較價錢、規格,」黎榮章分析,現在賣低單價產品的廠商也想在網路上建立品牌,像飲料、口香糖都是低關心度的產品,買口香糖的時候,大家在乎的不是它的原料從哪裡來,而是這個品牌熟不熟悉、能不能給我好的感覺,遊戲正是品牌的表現方式之一。

黎榮章肯定遊戲式廣告的潛力,卻認為現在還處在萌芽期,想要看到真能引爆話題的遊戲式廣告,還要再等上一段時間。

「兩年前做網路廣告還停留在e-DM(電子傳單)和動畫的層次,大家還得花點時間才能接受遊戲式行銷的觀念,」黎榮章解釋。

在美國引起話題

雖然在台灣,仍有不少人對遊戲是否能變成企業宣傳的強力工具抱著懷疑態度,而在美國,遊戲式廣告卻已成為愈來愈受矚目的話題。

美國人愛玩遊戲的程度可不輸台灣人。根據IDC的報告,美國86%家庭都有遊戲機,平均一個玩家每星期有3.7天會玩遊戲。當然,在玩遊戲的時候,電視對玩家的影響力就會大為降低。

今年4月出版的《哈佛商業評論》就以專文介紹企業如何把遊戲當成新的溝通工具,更有效的完成行銷目標。

文章以去年克萊斯勒為了吸引34~49歲女性車主所推出的「Get up and Go」遊戲為例,說明遊戲如何能夠小成本創造多重效果。

這個心理測驗類型的遊戲,基本設計是讓女性消費者透過這個心理測驗,了解自己最愛那種類型的旅遊,順勢替她們找出最適合她們的車種,遊戲最後還鼓勵她們轉寄給朋友,看看自己是不是適合和對方一起出去旅行。

這個遊戲透過電子郵件轉寄後,結果顯示,遊戲比昂貴的30秒電視廣告更能「黏」住消費者的目光。平均每個消費者花7.6分鐘玩這個遊戲,32%的人甚至玩超過10分鐘以上。有15%的人因此考慮購車,向克萊斯勒索取型錄,和一般瀏覽網站的人只有不到1%會索取型錄相比,成效相當不錯。當然,克萊斯勒也不會忘了趁機蒐集客戶e-mail名單,做為日後行銷參考。

可塑性高的行銷工具

克萊斯勒的例子證明,遊戲能有效縮短公司和消費者的距離,更能留住消費者有限的注意力,也是蒐集消費者資訊的好方法,更重要的是,執行成本低廉。

由於遊戲在廣告上具有種種優勢,愈來愈多知名公司開始把遊戲當成和消費者溝通的重要工具。

Nike公司就曾用遊戲調查過消費者覺得什麼顏色最炫。加拿大的福特汽車也用遊戲來調查有小孩的車主最需要什麼樣的汽車。

不過,對遊戲式廣告最瘋狂的,還是nabiscoworld.com和 candystand.com這兩個零食公司的網站。為了替自己的品牌製造特色,在這兩個網站,產品的介紹不再是強調的重點,整個網站都是可以免費下載的遊戲,每個遊戲的畫面裡,都可以清楚的看到公司的標誌或產品。

遊戲式廣告另一個可能的發展方向是和真實的遊戲結合。英特爾就曾經為了替剛推出的Centrino處理器造勢,和美國知名電玩大廠藝電公司(EA)合作,讓配備Centrino的電腦成為模擬市民網路版(The Sims Online)裡唯一的無線上網設備,在這個模擬人生的熱門遊戲裡,玩家想不知道Centrino的功能也難。

當習慣互動式經驗感官體驗世代長大,除了行銷,遊戲還有很多發揮空間。美國企業的經驗顯示,遊戲運用在教育訓練上,用來代替說明書,效果相當不錯。甚至美國陸軍也開始用電腦遊戲來募集新兵。

這種以趣味吸引使用者的互動溝通方式現在才剛剛萌芽。未來,遊戲會如何影響日常溝通的模式,現在仍難預料,但在新世代出現後,這絕對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ta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不完的故事和感動

天下/徐重仁

在台灣,每天有六百萬個人,和7-Eleven產生面對面的接觸;如何讓這樣的接觸迸發、發酵、擴散、衍生、延續,不只是在於商品和服務的外在形貌,更重要的,是在於消費者在接收到商品或服務時的真實內在感受。「感動」,是7-Eleven和消費者之間最不可言傳的心意交通,也是7-Eleven存在的最大價值。
  過去,7-Eleven改變了消費的形式;現在,7-Eleven革新了消費的面貌;未來,7-Eleven更是從不停步地,創造消費的感動。現在的商業經營形態,已經不再單純地只是以「服務」來劃分現在和過去;「服務」早已成為基本的價值和主張,而凌駕於服務的外顯形式之外的,也就是7-Eleven內在創新的質感。7-Eleven所傳遞的,是發自內心的感動。也因為感動了自己,所以能夠感動更多的其他人。
  從一九七
年代末的披荊斬棘,到一九八年代中逐步踏上坦途,7-Eleven的歷史,就像台灣經濟和民生發展的一面鏡子,反映了時代的巨變,也照耀了時代的光輝。7-Eleven何其有幸,身處在這樣關鍵的年代,形成了關鍵的影響力!而我又何其有幸,在7-Eleven屢仆屢起地實現了人生的理想。
  從7-Eleven開始蓬勃發展以來,可說結合了當代台灣經濟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也成了企業研究、產業創新研究的重要標的;但直到今日,7-Eleven才首次授權「天下」進行深度採訪與出版。這幾年來,其實已累積不少有關7-Eleven的二手資料,而天下楊瑪俐副總編輯仍認真地深入其境、實地領會,使我很受感動。這樣的出版人,也是創造「感動」的人。即使參考資料繁多,但如不能深入體會,很難能夠真正理解7-Eleven的經營精髓,筆下不見感情,也無法真摯地感動其他人。
  7-Eleven創造了新的生活形態,從不成熟的統一超級商店在黑暗而風雨飄搖的一九七九年開啟明亮的店門開始回溯,許多往事,成為歷史的記憶和痕跡。在楊副總編輯採訪的過程中,很多事情即使已經談過多遍,我仍有很多感觸,因而也有更多感謝。從「您方便的好鄰居」來定位7-Eleven,其實並不足以說明其全貌及其核心價值,因為,7-Eleven事實上是代表了一種生活創新的精神。因此,「方便」兩字早已經遠遠越過它的原始定義,而創造出新的可能性來。近卅年的台灣流通革命,有許多故事留下來,也有許多故事慢慢淡去,但是,裡面的感情,就像涓涓細流,雋永長流。舊的故事即使不再,還有很多新的故事已經寫下,而新的感動也同時正在發生。

而真誠,是7-Eleven創造感動的充分必要條件。
 在重讀馬克.吐溫的《哈克歷險記》(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時,我再次從中讀到哈克成熟的道德人格形成過程之中,他的至交與人生導師:黑人奴隸吉姆(Jim)的高貴靈魂,對他所產生的深層影響。吉姆的思想純粹,始終給予哈克最真誠的信賴和對待,沒有任何惡意和索求。人性,確實是很多思考的最終判斷。追求純粹如吉姆的性靈,7-Eleven對於消費者的心意,也同樣是出自內心十分的真心和誠意,而把這份真誠寫進每一件行銷企劃裡、放進每一聲歡迎光臨中。而這,也就是7-Eleven創新行銷的共同信念。
  回頭再看許多歷史,那些過去的艱難都已成為沉澱的經驗;而此刻,所有7-Eleven人儒雅目光所堅定注視著的焦點,在前方。

 (本文作者為 統一超商總經理)

ta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卓越企業為何失敗?

EMBA/文  

一九八二年,畢德士(Tom Peters)等人所出版的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一書,探討了經營成功的美國公司,成為超級暢銷管理書籍。但是五年內,這本書中所列舉的不少公司,都出現了大問題,包括,當時的IBM、全錄(Xerox)等。

 

為什麼原本卓越的企業,在短短的幾年內,就走向了失敗之路?這個問題引發了美國艾莫里(Emory)大學的行銷學教授,同時也是「企業競爭優勢」(The Rule of Three)一書的作者謝斯(Jagdish Sheth),進行追蹤研究。結果他發現,現今人類的壽命不斷延長,但是企業的壽命卻逐漸縮短,美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十四年半,而且還在繼續減短中。

 

在接受艾莫里大學的網路週刊Knowledge@Emory專訪時,謝斯分析,當外界急速改變,公司卻沒有能力(或不願意)改變時,通常就會失敗。他歸納出造成外界改變的六個因素,分別為法規、資金市場、競爭、科技、全球化以及顧客,其中以法規的影響力最大,可以改變整個產業的生態,許多公司沒有能力適應,只能丟出白毛巾。

 

除了外在的因素,謝斯也指出了內在的因素,卓越企業之所以走下坡,是因為成功常常孕育了失敗。他解釋,大部份的公司能夠成功創立,是因為抓對了創業機會,一部份的原因來自個人,另一部份的原因來自環境,也就是帶有一些運氣。但是許多創業者把功勞全部攬在自己身上,事實上,許多人創業成功,只是意外巧合,而不是完整計劃。

 

結果,當一個人因為運氣而成功時,會變得更容易相信自己的想法及做法,從某個角度來看,變得迷信自己。由於他們相信自己的想法及做法會一直成功下去,因此開始抗拒改變,只要環境沒有改變,他們就能繼續保持成功,但是當他們的改變不夠快,不足以抵擋競爭者時,公司就面對了失敗的可能性。

 

以美國迪吉多電腦公司(Digital)為例,公司就是被創辦人自己毀掉的。因為他相信,幫助公司站穩腳步的迷你電腦,會一直成功下去,即使當時個人電腦已經成為市場的標準,他還是不願放棄迷你電腦,公司因而以成功起了頭,而以失敗收了尾。

 

謝斯表示,不幸的是,許多公司是不見棺材不掉淚。就像許多人在生大病之後,才會對人生有了覺醒,通常當公司遭遇危機時,也是變革管理最能發揮效力的時候。變革管理主要包含三大部份,第一是態度改變;第二是公司重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獎勵系統,這三個部份要互相配合執行,變革管理才能成功,把公司從鬼門關前拉回來。

ta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

EMBA/文  

把事情搞砸可以得獎?你大概從來沒聽過的吧!

 

博根公司(Brogan & Partners)就是這樣一家公司。博根是底特律一家行銷廣告公司,十四年前,CEO博根(Marcie Brogan)推出「月失誤獎」,獎勵願意在同仁面前分享錯誤經驗的員工。

 

博根近日接受公司雜誌(Inc.)的訪問時表示,分享錯誤與分享最佳實務一樣珍貴,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從中學到經驗。

 

但是,要員工在眾人面前分享自己的錯誤,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博根一開始連哄帶騙地讓資深員工在月會上先行示範,如今,每一次月會約有三名員工願意分享經驗。最後,再由六十名員工票選出最好的錯誤,頒發獎金五十美元。這是一項很好的投資,因為如果員工不說出來,相同的錯誤可能會在組織內重複發生,成本可能更高。

 

以下是博根同仁分享的錯誤經驗,以及博根同仁因而習得的教訓:

 

錯誤一:去年,博根與幾位同仁花了兩個小時的車程,到客戶辦公室做簡報。他們為客戶影印了幾份二十五頁的簡報資料,博根負責撰寫其中的七頁,因為他在電腦裡已重複校稿了許多次,所以他省掉紙上校稿的步驟。就在要把簡報資料發出去之前,博根翻了幾張發現,他負責的部份完全不對,有些是他之前的版本,不是最後定稿的部份。他只能要求公司員工緊急修改,再花兩個小時的時間把正確的版本送達。

 

教訓:決不可省略最後校對的步驟。博根表示,該文件在他的大腿上兩個小時,他早該翻閱發現錯誤。

 

錯誤二:去年秋天,博根的合夥人沃拿(Scott Werner)周末忙著準備星期一要向客戶簡報的廣告宣傳辭,就在他利用公司內的彩色印表機列印資料時,印表機突然故障。在沒有任何技術人員的支援之下,沃拿只好到影印店完成列印的工作,公司因此多花了好幾千元。

 

教訓:事先準備。就是因為沃拿的經驗,博根現在會在需要大量列印之前,先請技術人員進行機器的檢測,同時找到隨時可以待命的技術人員,只要需要就可以立即支援。

 

錯誤三:二○○三年,公關經理陶勒塔(Jay Dolata)在年節時寄了一份禮物給五十位重要客戶。該禮物是三個豹紋高爾夫球桿套。不幸的是,很少人知道那是什麼禮物。陶勒塔表示,因為他自己知道那是什麼,所以也就以為大家都知道。事實不然。有一名客戶來信道謝表示:「謝謝你的手套,但是我不知第三隻做什麼用?」

 

教訓:不要有任何假設。陶勒塔寫了封信告訴客戶那是什麼禮物,也告訴他們如何使用。

 

因為這次失誤讓他贏得「月失誤」獎。

 

以上看來,錯誤並不全是負面的,我們也可以從中找到正面的意義。

ta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作時,如何持續集中注意力?

    EMBA/文  

1.了解自己的工作模式。根據自己一天中,精神好壞的程度,搭配執行的工作。例如,如果一開始上班時,自己的精神最好,那麼每天一進辦公室,便從最難、最具挑戰性的工作做起,比較容易的工作,則留到之後精神較不好的時候再做。

 

2.為自己設定目標。當自己在計劃的時間之內,準時完成既定的工作時,給予自己一些獎勵。

 

3.尋找適合的環境。需要時,到可以避免被打擾的地方工作,關掉行動電話、關上門、不查看電子郵件、讓同事知道,不要在這個時候打擾你等。

 

4.工作目標實際一些。自己的能力必須與面對的挑戰相當,挑戰太大,容易充滿焦慮,挑戰太小,容易覺得無聊。

 

5.暫停一下。休息會讓你更能集中注意力,也更能清楚地思考,適時短暫地休息,站起來走一走,或者跟同事聊聊天,然後再回到工作。

 

6.不要過度驚慌。釐清哪些事情是你可以達成的,哪些事情又是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然後把重心放在,你能做什麼上,不要壞了工作心情。

 

7.嘗試斷斷續續的工作方法。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事情上十五分鐘,然後去做另一件事,之後,再把注意力放回原來的工作十五分鐘。

 

8.勇於發問。面對一項工作時,一開始就問自己與別人所有難回答的問題,之後正式開始進入工作時,才能明確知道目標是什麼。

 

9.採取責任制。告訴別人,你今天要完成什麼工作,下班之前,請他們查看自己的工作成果,透過別人的監督,強迫自己一定要完成。

 

10.照顧自己的身體。要能集中注意力,睡眠、水、食物和運動,都是缺一不可的要素,確定自己每一個項目都攝取足夠。

 

來源:今日管理(Management Today)雜誌

ta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停止內耗

  摘自洪志鵬的新書「老鼠起舞,大象當心」,寶瓶文化出版

 

「停止內耗」這個詞常被用在政壇上,但是在公司裡也是一樣。內耗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內鬥」,第二種是「瞎忙」。「內鬥」就是在公司內部搞政治鬥爭,「瞎忙」則是把時間花在做沒有意義的事。再講得白一點,前者是做壞事,後者是幹傻事。

 

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賺錢,員工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幫公司賺錢。但是我見過很多公司裡的主管,他們似乎忘了幫公司賺錢這個首要目標,每天念茲在茲的就是如何鞏固自己的地位,如何讓自己的勢力越來越大。他們忘了首要的敵人是市場上的競爭對手,反而把全副精力都用來對付自己人。他們在計畫一個活動之前,考慮的不是可以

帶來多少客戶,最先考慮的是怎麼讓老闆開心;他們面對一件對公司有益、但是原本不該自己做的工作,考慮的不是可以幫公司帶來多少好處,而是跳下去做這件不在自己工作範圍的事,老闆會不會不高興;他們在發生問題的時候,腦子裡想的不是如何趕快去解決問題,而是怎麼樣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去。他們對每一件小事都不會掉以輕心,因為小事都是大事的前奏;他們寄出來的Email每字每句都經過精心設計,因為這是白紙黑字無法更改的紀錄;跟這種人聊天開玩笑也得很小心,因為他們會仔細推敲每一句玩笑話,企圖探究背後隱含的微言大義。有時候會有點同情這種人,因為看他們這樣好像很累,其實他們自己甘之如飴,自認為每天上班就是在作戰,時時刻刻都有機會享受斬殺敵人的樂趣。

 

在業界有幾家公司,他們眾所周知的就是「內鬥很凶」。這種「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公司,在景氣好或是還沒有競爭對手的時候可以吃香喝辣,但是有朝一日競爭者冒出來,他們衰敗的速度是很快的。因為高階主管每天都在忙著內鬥,哪有時間去抵禦外敵?所以以內鬥聞名的公司下場都不會太好,不是被收購就是慢慢自己垮台,運氣比較好的只能靠吃老本過活。

 

我本來不太相信有「公司文化」這種東西,總以為上班到哪裡都一樣,所謂的「公司文化」只不過是大老闆用來對外宣傳唬人用的。但是工作越久,越發現有些公司出來的人真的都是同一副德行。如果是這種擅於內鬥的公司出來的人,好像就是習慣了這樣的工作態度,不管跳到哪家公司都會在那邊興風作浪、把舊把戲都搬出來玩。因為他們在以前的公司就是耳濡目染習慣這一套,所以可能很資深、工作經驗很長,但是別的沒學到,這些內鬥的技巧倒是學了一大堆。一旦換到新公司,哪有不把這些拿手的把戲拿出來玩的道理?

而且這種擅於內鬥的人還有一個可怕的地方,就是繁殖力特別強。就算他換到一家新公司,就會想辦法慢慢把以前的黨羽一個個帶過來,繁殖的速度僅次於老鼠跟蟑螂。

所以只要不小心找進來一個,就好像是特洛伊木馬屠城記,時機一到,循各種管道混進來的同黨傾巢而出,整個公司就會被搞得亂七八糟。

再來談談另外一種形式的內耗,就是「瞎忙」。「內鬥」是壞蛋在耍手段相爭,所以不是什麼光明正大的事,做起來總要遮遮掩掩,因為壞蛋心裡也明白這些是見不得人的勾當。「瞎忙」就比較麻煩了,因為會做這些事情的人通常沒有惡意,他們的目的是要為公司好,所以用意是良善的,是要增加業績多拉一點客戶。但是因為他們是笨蛋,所以時常搞錯目標,把時間工夫都放到沒有用的事情上面。如果這樣的人好死不死是一個部門的主管,那他就會變成酷斯拉,因為她的一舉一動會造成大災難,把整個部門的人力物力都拖下水去。

 

喜歡「瞎忙」的主管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喜歡賣弄自己剛學沒多久的東西。有的甚至根本沒有去學,光是在報章雜誌上看到一些新名詞,就可以拿來現學現賣。如果光是現學現賣那倒還好,淒慘的是接下來就會要屬下來做這些事。今天看到「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這個詞,馬上召集屬下也要來做一個知識管理系統;明天看到「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又把部下叫過來說這個看起來很棒,我們也要來做。開會的時候,這種主管的訓詞是像這樣的:

「各位同事,我最近又讀了很多書,得到很多啟示。從今以後我們要做『紫牛』,大家做事都要有『執行力』,一起建立一個『學習型組織』!」

如果聽到主管公開宣稱他讀了一本書,我可以跟各位保證,十之八九的真相是他根本沒讀過,可能只是買來擺在書架上,自己只有看過封面而已。如果他真的有從頭到尾好好看過,他的訓詞不會是像這樣,而是會精確地指出要走的方向跟要做的事。老是拿當時暢銷書的書名來唬人,這種把戲我看多了。最近還聽到一個主管在跟屬下說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要去看「QBQ」。恕我才疏學淺,就去問他什麼是「QBQ」,他很興奮地跟我說前幾天看了一本書,書名叫做「問題背後的問題」,英文就叫做「Questions behind Questions」。我就要他「SBS」,他問我什麼是「SBS」,又是一本新書嗎?我就說「SBS」代表是「Stop Being Stupid」,就是「不要再這麼笨了!」老老實實做事就是了,每天拿這種東西來唬人,來浪費大家的時間,實在是不會生雞蛋,只會拉雞屎。

 

還有一種情況是下判斷、作決定。有時候發生突發狀況,或是部屬提出一個工作計畫,聰明的主管可以很快做出判斷,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該做的事就儘速去進行,不該做的馬上就叫停。如果你公司的產品領先競爭對手一大截,那麼你可以凡事慢慢來沒有關係,兔子跑得再慢還是會領先烏龜。但是現在各行各業競爭激烈,時效性是很重要的。有些主管因為頭腦不好,然後又沒有肩膀怕做錯事,所以碰到屬下提出新的方案的時候,其實心裡是不知所措,根本無從判斷該不該做。但是在臉上要裝作專業冷酷管理者的樣子,把方案丟回給屬下,要他們回去再做一些詳細的「ROI Report」。所謂「ROI Report」,就是「Return of Investment」,投資報酬率的分析報告。「ROI Report」絕對有它的必要,但是很多事情是不用去分析,憑直覺跟專業判斷就知道該不該做的。而且有寫過「ROI Report」的人都清楚,這種東西是可以天花亂墜來作假的。老是要屬下把時間花在寫分析報告上,一來一往就失去了做事的先機。

不過講起來,「ROI Report」還算是小兒科。如果之前做過夠多分析報告,東抄抄西抄抄再加上靈感跟想像力,像我大概十分鐘之內就可以完成一份完整的投資報酬分析報告。有些公司更狠,會祭出像是「六個標準差」這樣的尚方寶劍。我也曾受過「六個標準差」的訓練,當時的感覺這是一套很完整的分析工具,但是一家公司如果得靠這樣的流程才能下決定來做事,得靠「六個標準差」的專家(他們的頭銜是「黑帶」,"Black Belt")來帶領各個部門的人來下決定,我看這樣的公司遲早變成恐龍。

因為公司的主管都不敢做決定,都得要靠「ROI Report」、「六個標準差」做出來的結果當成背書,才敢動手去做事,那麼公司花高薪請你們這些主管來做什麼?你們的價值就是在專業經驗跟專業知識啊。有用的事情不去做,光是先花了一堆時間在內部攪和,這就是如假包換的「瞎忙」,就是在「內耗」。

 

還有另外一種形式的「瞎忙」,這是很多上班族的夢魘,就是「交報告」。學生的惡夢是交作業,上班族的惡夢就是交報告。不過當學生就是要乖乖寫作業,上班族就是要好好寫報告。問題是老師不會叫學生寫沒有用的作業,主管們卻會發明出各種想像不到的垃圾報告,來浪費員工的青春、消磨寶貴的時

ta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顧客是最終裁判

楊望遠

不久前,在大賣場買了一組旅行箱,即一大一小,小的是登機箱,大的則須託運;第一次將大的託運,結果取行李時就發現破了,而且深及內層已不堪用。拿去大賣場要求處理,服務人員告知可代送廠修理,但須收修理費;質問他如此品質怎能保證日後不再發生,竟反問:「那你到底要不要送修?」說著已拿出一張送修單要我填寫,言明廠商會與我聯繫。

一周後,接到廠商電話告知無法修復;問他:那那要如何處理?竟辯稱:那麼便宜還能怎樣!心想:這家大賣場及這品牌永遠是拒絕往來戶了。本欲上網公開此事,看他們能不能覺悟改善;唯輕重拿捏不定,而不了了之。

大陸友人告知:安利(AMWAY 即台灣安麗)初期一本慣例實施不滿意包換包退制度,雖然大陸主管期期以為不可,但美方堅持,只得照辦;結果一年結算下來,退換金額竟高達數億人民幣,只好改弦更張,卻繳了昂貴學費。

上述二實例可謂時空錯置,「服務」成了致命傷。然而,當買賣雙方愈來愈重視服務時,究竟服務的目的為何?有無達到?績效如何?誰來評估?對買賣雙方會產生哪些實質影響?能否雙贏互利?實在值得深且廣地探討。

在某家電企業課堂上,開發課長委屈道:「維修單位一直抱怨設計不良造成送修過多,負擔過重;但經我們勘查幾乎都是使用不當造成,……」;問:「你如何肯定是顧客不當使用?」;答:「我們每一項產品都有詳盡的使用手冊,只要確實照用保證不會有問題,……」問:「哦--,真是這樣嗎?」他即有備而來地拿出一本手冊,足足數十頁,還邊翻邊得意道:「應有盡有!」

顧客會故意操作錯誤嗎?顧客可能完全看完數十頁手冊才照著操作嗎?難道只要錯誤動作就故障是合理設計嗎?需要看那麼複雜的操作說明才能正確操作是正確的嗎?顧客可能和設計人員一樣專業嗎?難道顧客的要求不合理嗎?或者是顧客錯了嗎?答案只有一個:就是設計不良!

九六年間,筆者曾輔導大陸一家網絡(路)業者。當時市場十分紅火,真是群雄並起,萬家爭逐;卻皆有一不解難題,即故障送修困惱:耗時長、運送中途損壞、作業耽誤、費用高、維修工程師難找、難管、難留、……;客戶迫於趨勢又不得不用,雖然恨得不得了。因此,誰能解決此一難題,即能獨霸鰲頭,領先群雄。

當時該業者已超出同業一步,聘了三十多位工程師專門負責外修,唯中國幅員太廣,快則一天,慢則七天,已是客戶能接受的最大限度了。但是,仍疲於奔命,窮于應付;而工程師走走補補,也難擴編,加上培訓不易,真有看得吃不到之憾。尤其仍有百分之二十左右需送回總公司維修,從上海送回深圳,修好再運回,一來一往常需一個月,中途甚至又毀損,真是痛不欲生!

我們將所有工程師從各地召回,連同內部十數位,要求他們討論整理出這一年來故障之品項及件數。結果出來令人豁然開朗,竟有百分之八十多是不諳操作造成,如:未插電、沒電或電未開、電壓不符、過負荷、管路(線)不合、安全摯未開、……;另有百分之十七左右是簡易故障,如:過熱跳脫、保險絲燒掉、小零件失效、調整未到位、線路不良或干擾、……;只有不足百分之三係主機板或電機故障,需送回修理。

由此事實發現竟有大半工程師是濫竽充數或新手上路,其實根本無須外派工程師!我們的改善對策是:

1. 重編【使用手冊】
將容易錯、常疏失、不易懂、忘了查、未核對、……等特別加註提醒,並在機台上標示,且於裝機測試及教導時要求所有相關同仁參與學習,並實際操作,直到確認正確使用為止。
2. 編製【故障排除一覽表】
內容有故障現象、原因、檢查部位、排除方法、測試結果;若仍未排除,則請打免費聯繫電話,可由技術員在電話稍加指導即可排除大部分。
3. 培訓營業員簡易維修技能
召回各地營業員,針對簡單檢查、調整、修理、拆換、測試與以培訓,並配以工具箱,內有工具、儀表、配件及耗材,讓他們有能力就近處理。
4. 配置循環補修件
針對主機板及電機等需特殊專業技能或儀器、工具之維修,採先換再修,即以預備之組件先換上,再將故障品以空運寄回,修好後再寄還作補修件。

準備就緒後,我們昭告客戶:任何故障保證再二十四小時內排除!這真是天籟,訂單如雪片湧進,尤其是承擔不起停機損失的大企業。
有一位顧客打電話來,急得不得了,說他照表操作仍無法排除,眼看著不能跟老闆交代,……;負責處理的技術員先要他冷靜下來,請他說明故障現象,然後指示他檢查某處,果然是…...。後來,這位顧客又來電,很興奮道:當時我老闆也很急,但我跟他報告已自行排除時,他大力地拍我得肩膀,大聲讚美「好樣的!」令我好得意!
由此案例,我們終於體會「The best service is no service」,原來最好的服務是不需要服務!

其實,服務可以帶來商機,這雖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絕非僅止於售後,售前及售中服務更能貼近顧客,爭取更高滿意度,甚至可養刁顧客胃口,使其不再他顧。
總之,顧客(使用者,非客戶(購買者))是最終裁判,服務是共同指標,如何提昇績效則是企業永無止境的課題;但是,在高喊「顧客是上帝」、高倡「顧客滿意」、奢談「終生服務」、追求「永續經營」的同時,除了市佔率、成長率、營收與獲利、……之外,是否真的站在顧客立場,作了對顧客有利的考慮與服務?

那麼請問:
* 你是要開發好賣抑是好用的商品?
* 客訴處理時你是顧面子抑是要裡子?
* 你能否在第一時間提供顧客所要的服務?
* 第一線執行者對服務的理念有共識嗎?
* 你願為顧客服務付出怎樣的代價?

是不是有很大的調整與改進的空間呢?立即行動吧!

ta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紀律不會賺錢

李宏麟

這是根本的事情,卻常被忘記,甚至形成沒紀律文化,改不過來。尤其是講求創意的年代與企業,創意凌駕於紀律之上,於是公司常常名過於實,最終因為缺錢或虧損而黯淡下來,無法成為百年企業。

紀律是財富、健康的前提,是一種個性、文化、習慣,必須是一種思想,每天做,骨子裡出來。企業的紀律行為,就跟人體的運動一樣,如果不每天運動,身體不會強健,等毛病出來了,再吃藥開刀,都是傷身體的事情,醫療過程中某一關過不去,健康就下來了。紀律也像健康一樣,是屬於隱性危險,沒事時不會重視,重視時已出了大事,甚至已走上不歸路。紀律為什麼重要?只要問問自己,你看見一家公司,老闆對獲利態度散漫,員工做出來的事情不準時、品質不一,你會投資這家公司嗎?如果你因此不敢投資這家公司,那麼做員工的,就應該謹守員工的紀律,做老闆的,也該自律,以身作則,讓公司行事有方,進退有據。公司沒紀律不會有前途,公司沒前途,員工老闆都沒有前途可言。從長期經營角度看,我認為紀律是大於創意的。羅馬人與日本人一樣,沒發明什麼,但都很厲害,憑的就是紀律的品質。今日的企業競爭就是過去的軍隊打仗,武器不如別人會輸,紀律不如別人也會輸。諸葛亮可能比韓信聰明忠誠,但指揮軍隊就不如韓信高明,打仗寧可用韓信而不要用諸葛亮。猶太人是有紀律的,其中最著名的是賺錢的紀律。美國大富翁洛克菲勒是猶太人,16歲就開始工作,他在日記中提到有一次借錢給父親,還向父親要利息,他的父親當然不以為意,因為也是猶太人,還誇獎兒子有經營頭腦。每一筆錢都要有收入,也就是賺錢紀律的一種。我們沒有洛克菲勒那麼富有,所以或許不必做到向父親要利息這麼紀律森嚴,但賺錢也是一種紀律,倒可以學起來。這位大富翁的日記,幾乎每一篇都在記錄如何賺錢的事情,紀律到最後就像這樣是一種生活方式,猶太人似乎都有賺錢的紀律,洛克菲勒有一篇寫他父親晚上把一捆捆的鈔票拿出來欣賞,洛克菲勒說那景象令他心動不已,華人來看這事情,肯定說這是守財奴,不屑,可是心中卻免除不去賺錢的誘惑,於是表面一套,底下一套。人們經常看不清楚自己,認識錯誤,投資就不會成功。猶太人與上海人就有這個本領,他們對於要做的事情,認識得清清楚楚。有成就的人幾乎都是有紀律的人,有紀律的人都是刻苦的,我們要有這個心理準備,但不能說那是苦的生活方式。外圍的人看見一個人在寒冷冬天還每天清晨六點起床跑步,認為那實在很辛苦,可是跑步的人卻不覺得,甚至樂在其中。傾向安逸的心讓我們覺得紀律是苦的,優秀的人卻從紀律中發現另一種快樂,成就的快樂,自主的快樂。我們不能說,有錢的人、從政的人、每天練琴12小時的藝術家,他們常是不快樂的,亢龍有悔,但我們不能還沒飛到極高高度時就害怕亢龍有悔。智慧過早,常有誤解。

ta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度崛起

天下

有七成人口是文盲的印度,卻是全球軟體人才的培育重鎮,貧窮的印度,憑什麼培養出全球炙手可熱的軟體工程師?怎樣的教育方式,能讓學生一出校園就展現競爭力?美國有三分之一的軟體工程師,是印度人。

二十五萬印度人勢力深入矽谷,已不是新聞。 美國的 高 科技人才工作簽證( H1-B ),將近一半是發給印度人,剩下一半才由其他數十個國家瓜分。

 

  貧窮的印度,憑什麼培養出這樣充沛、素質又令人覬覦的軟體人才?答案是教育。 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印度成為軟體人才的搖籃。

 

  沒有選擇題的童年問印度工程師為什麼他們軟體強,第一個答案一定是:「 我們數學好。 」數學從定義、定理推演,一步步把題目解出來,與 寫軟體需要的分析、邏輯,能力一致。

 

印度教育首重數學。 「從小我們就有好多好多數學功課,」年輕的工程師木塔卡( T.Mutatkar )笑著說:「老師曾教我們不要抱怨,誰教數學是印度人發明的。」

印度人不但發明了數字及算術,還發現了許多重要的數學定理,如三角形面積公式以及π。

從古印度到現代,數學是印度人邏輯思考的原動力,和印度的宗教哲思同等珍貴。

觀察印度的教育,他們對 邏輯思考的培養,有一套獨特的理念。我們從中學開始,考試就很少選擇題, 」西藏血統、印度長大、最後在台灣念大學的札西格勒說。

那怎麼考?譬如,考甘地的不合作運動,「 請分析這個運動的原因、過程、影響及對印度的意義。 」札西格勒有些得意地說:「 你必須把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搞得清清楚楚,才寫得出來。

 

老師評分,是看學生如何運用史實,分析、推論是否合理,「沒有標準答案的,」 札西格勒補充。老師的負擔當然增加,對學生卻是用心良苦。

「我們不要學生在短暫的思考後選一個答案,」海德拉巴資訊科技學院行政長拉曼( M.Raman )解釋:「 我們希望學生多做完整的思考。

 

從小習慣寫申論題的札西格勒,來台灣念政大企管系時,最不能適應的,就是「選擇題」。「大學還考選擇題? 」他詫異地問。

 

印度軟體工程師,分析能力不單用在「寫」,還用在「說」。「很會說話」是他們和台灣工程師最大的不同。

 

競爭力 說出來 台灣工程師 多半「 沈默寡言、多做少說 」, 印度工程師 卻可以 侃侃而談 一個小時,依然神采煥發、黑黑的臉龐眼睛發亮。而且不得不承認,他們 言之有物,條理分明 。這竟也是軟體教育的一部份。

 

印度工程學院多半有一門課: 溝通技巧 。「我們要 不斷上台演講 」海德拉巴資訊科技學院大三學生普拉卡西笑著說:「剛開始緊張得發抖,現在很習慣了。」

透過一次次公開演講,學生漸漸學會如何清楚表達意見, 如何快速切入重點 ,更重要的是, 態度要落落大方

「這是維繫客戶的關鍵能力之一,」軟體公司 Snowbit 助理執行長阿加渥( R.Agarwal )指出:「 你要能溝通,才能釐清客戶的需求;你要有信心,客戶才會對你有信心。 」換言之,學生 不但要培養競爭力還要學會「把競爭力秀出來」 讓別人一目了然。

 

印度軟體產業風生水起近十年,產業日臻成熟,軟體公司水準也趨於一致。這時候要搶國外大客戶,比的就是「人」的競爭力。業界的競爭既激烈又現實,這種氛圍,也早已滲入校園。

 

美國《商業週刊》,曾報導 印度最頂尖的孟買科技學院「最恐怖的教授」 。他給全班最 高 分者 A ,第二 高 分者 B ,剩下的全部是 C 、 D 、 E 。 教授告訴學生:「 今日我用這樣的方式磨練你們,就是要你們未來遇到競爭者,絕不可以被比下去。

高 度競爭壓力下,學生們個個想脫穎而出,夜夜挑燈苦讀。「 一個禮拜讀七天,我們沒有週末的 ,」他們異口同聲。

問他們有沒有時間約會?答案是:「 如果今天要約會,明天就得念兩倍書補回來。

為什麼願意長期在 高 壓下苦讀?動力是什麼?「為了錢,」一個學生直截了當地說。 在印度,一個軟體工程師的薪水,是平均國民所得的十倍以上。功課好的,可以進知名大公司,薪水更翻升三、四倍。

「這是改善生活的捷徑,」木塔卡說。他自從考進資訊系後,經濟狀況並不好的父母逢人就炫耀,「還有人來說媒,」才念大學的他笑著說。這種「 天將降大任」式的培育下,學生進入職場多半可以立刻上線。

 

學校、產業一家親 除了學生自己夠用功、專業能力優異外,印度軟體教育還有一項特色,就是與 產業互動非常密切 學生對新技術的發展完全不脫節 。這也是矽谷特別偏愛印度工程師的原因之一。 學生和產業互動有多密切?可以從海德拉巴資訊科技學院中,學生雷地的學校生活中看出來。

雷地今年大三,這學期修的課中,有三門是「業界老師」開的: IBM 開的「電子商務最新應用」,甲骨文開的「資料庫軟體」及摩托羅拉開的「通訊軟體」。

全部是各公司的拿手領域,教的也是最新的技術發展。

 

系上二十七位老師中,有十六位是業界老師(在業界工作的博士),比「正規教授」還多。

 

雷地另外選修了一門「網路架構」。這門課很特殊,是學長們向學校建議開設的。

「歡迎學生告訴我們他們想學什麼,有求知慾才會有進步,」行政長拉曼微笑說。  

拉曼認為, 學校的責任是創造一個環境,讓學生對科技有充分的接觸( exposure ),才會激發強烈的渴望,探究科技最新發展。

 

而學校的策略,就是運用業界的力量,歡迎業界設立校園實驗室,二十四小時開放給學生,夜間並由學生擔任管理員。

 

雷地在眾多實驗室中,選了摩托羅拉的實驗室工作,因為他對通訊很感興趣。摩托羅拉提供通訊軟體平台,「可以整夜窩在實驗室,在平台上試寫軟體,真是非常過癮,」雷地笑得很開心。

講到暑期實習,雷地笑得更得意,因為他去年暑假的實習,是在美國紐約。

「我第一次出國喔,」雷地忍不住透露。美國一家電子商務軟體公司 EXCEED ,想在印度設立研發中心,提供兩個名額給學生赴紐約總部實習,當然也希望他們畢業後加入。是否加入,雷地笑著說會考慮。但說到實習的收穫,他神情轉為穩重:「要開發一個電子商務軟體,我們在學校多少有學過;但要實際去維持它,若不是這次實習,我不會知道有這麼複雜。」

 

密切的互動下,學生、學校、業界,串起一個共存共榮的循環體系。

 

業界提供豐富的資源,學校搭橋運輸養分,學生盡情吸收。 學生畢業後投身業界,把當年吸收的養分回饋產業。

整個循環要快速、有效率,才能追上科技發展的步調。 」邦加洛資訊科技學院教授迪內夏( K.Dinesha )指出。

 

幾位台灣資工系教授,在聽到印度這個「循環體系」時,都表示「 的確會對產業發展有幫助」、「知道很重要」,但因為許多原因,在台灣很難落實。首先是「業界老師」難實現。說穿了,就是供、需都有問題。

 

以供應面來說,執全世界技術牛耳的,多半是跨國企業。 但這些 外商公司在台灣 多半是業務導向,鮮少有研發中心 ,遑論派專家進學校授課。

 

而本土企業縱使有意願,學校嚴格的把關卻又導致無法成行。「 我們對教師的審查可是『三級三審』:系審、院審、學校審, 」交大資工系副系主任陳耀宗笑著比喻,他隨即正色道:「 審查標準還是看論文的數量。但業界的人哪有時間寫論文? 」貝爾實驗室出身的他,一再肯定「業界老師」的重要性,然而也承認,要改變現狀有困難。

 

那麼進入產業實習呢?國內最早推動「專業實習」的元智大學資工系,系主任劉如生非常坦白地說:「很多廠商抱著『利用』學生的心態,不是教學生、幫助學生,」他感到失望且憂慮。但他也慶幸還有像工研院、資策會等對學生很有心的單位,希望企業也能同樣珍視產業最重要的資產—人才。

產業導向的隱憂與產業密切互動,固然創造了今天印度軟體人才的優勢,但也埋下了隱憂。 產業看三年,學校看十年」,這是技術研發的普遍共識。 太過產業導向的學校課程,長久下來,學校的研究會喪失前瞻性, 」印度德里科技學院資訊系主任庫瑪( M.Kumar )一針見血指出。

然而, 綜觀印度政府的科技教育政策,卻是大力扶持「產業導向」的資訊科技學院成立,提供土地、資金、協助募款,無一不是傾全力支持。

 

政府卻也不得不這麼做。「今天我們好不容易創造出某種優勢,就要永遠保持這個優勢。」安得拉邦( AndhraPradesh )州長納都( N.Naidu )指出。印度政府最害怕的,就是中國大陸循相同模式,急起直追。

去年開始,印度政府喊出「二○○八年,百萬軟體人才」的口號(目前軟體人才有 41 萬),產業界與學界,已動了起來,朝目標積極邁進。

資金撒下,一所所資訊科技學院正大興土木,要為軟體人才打造最好的設備環境。例如邦加洛資訊科技學院的學生,每人配一部筆記型電腦,還可以無線上網。

但值此同時, 印度卻有 70 %的文盲 ,完全活在另一個世界。

就像林蔭幽深、一棟棟新式大樓聳立的孟買大學,幾步之遙卻是孟買最大的貧民窟,同樣諷刺且令人觸目驚心。印度政府難道沒有想過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

「這一直是個錯誤,」卡納塔卡( Karnataka )州政府祕書長庫卡尼( V.Kulkarni )說:「但不可否認的,這卻成就了我們的優勢。」

 

印度政府知道,要短期之內翻轉印度,從貧變富,由文盲變文明,是不可能的。 他們希望藉金字塔頂端 2 %人口的力量,帶動下面 98 %的平民。 可不可行,就待時間驗證。

ta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主管的真情告白

經理人/何飛鵬/商業週刊創辦人

~因為不會當主管、不會管理,我害了自己、害了組織、害了公司,浪費了金錢,錯過了青春與虛耗了時間!我花了14年才學會「主管學」,而且是完成後才知道他博大精深,專業分工細密。但如果我「早知道」,其實一年也可有小成,二年早可以畢業,根本不需要走這一趟冤枉路。~

 

我工作27年,其中18年在創業,但是從工作滿一年起,我就當了主管,從管幾個人一直到管幾十個人、到幾百人。

 

可是我真正體會到我是一個主管,而且真的會當主管,是最近13年的事。換句話說,我在錯誤中,做了14年的主管,這其中不知誤了多少事?浪費了多少青春?走了多少冤枉路?

 

所幸我的入門工作很特別,我是記者,在全國最有影響力的報紙工作。因此,當我第二年我就升上主管的職位時,我只要策劃、指揮新聞採訪,競爭激烈的媒體生態,每天進行的同業間新聞評比,自動讓每一位記者全力以赴,主管所需要的管理:激勵、協調、訓練等功能,記者自己會自動完成,完全不需要我這「主管」費心。

 

一直到我創業,才感覺困難重重,我不知道如何建立團隊、不知道選人、不知道訓練、不知道激勵、不知道協調溝通、不知道如何考評。甚至我連罵人都不會,有一次我想教訓、糾正一個部屬,講了半小時結束之後,這個人高高興興地走了—他竟然以為我在誇獎他!

 

我知道我的問題大了,我開始努力學習當主管,我也才知道部屬不見得會自動,他們需要教育、訓練、規範、激勵,而組織團隊中隱藏著無數的問題,這都需要主管花功夫去完成。

 

我努力學了5年,在錯誤中我交了無數的學費,一點一滴我終於慢慢學會當主管,我才分清楚工作者與主管的差異,我創業的公司,也才從倒閉沈淪邊緣,慢慢的浮上水面,逐漸好轉。事後我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為我不會當主管、不會管理,我害了自己、害了組織、害了公司,浪費了金錢,錯過了青春與虛耗了時間!

 

第一錯:自己努力做事

 

我犯的第一個錯誤是自己努力做事,忘了讓部屬做事。

 

我是一個能幹的人,當了主管之後,又誤解了「身先士卒」的道理,老是身先士卒,繼續努力自己做,我認為我的效率高,10件事,我作了5件,其他人只剩5件,大家應該都會感激我才對。再加上有些事,別人確實不太會做,我又認為,與其交給他們做不好,我還要善後,不如我直接就做好。就這樣,我忙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但是事情還是做不好。

 

直到我想清楚,主管是讓大家做事,以大家的成果為成果,我下決心,除非萬不得已,絕不自己動手,事情就改變了,我得到一個結論,也成為我教育新主管的帝王條款:叫別人做事,別自己做。好主管是:喝茶看報,治大國如烹小鮮,集合眾力完成工作。

 

第二錯:認為所有人都自動自發

 

我犯的第二個錯誤是,我是個自愛的人,我最討厭別人說我,我也因此假設別人會自動自發,做好所有的事,我不會罵人,也不想罵人,頂多只是迂迴的暗示一下。

 

這就是前面笑話產生的原因,我下了決心,和部屬談他的問題,之後還說了許多肯定的話,怕他不舒服,但問題輕描淡寫,結果他以為我在肯定他,而我仍然不知如何是好。

 

事實的真相是,有人自動自發,有人自律不佳,更有人想法不正確,需要導正規範。我的友善,被部屬認為是是非不明的「濫好人」。好人做死,並心生怨懟,壞人心存僥倖,依然故我,結果是劣幣驅逐良幣。

 

當我頓悟之後,事情完全改觀。記得在看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時,學到一句話:「雷霆雨露、俱是皇恩」,我知道賞與罰都是主管重要的工具。現在的我,要求規範部屬,熟練到不行,從暗示輕輕說,到明示正經說,到生氣重重說,無所不會。

 

第三錯:不知也不會給激勵

 

我的第三個錯誤是不知也不會在口頭上給激勵,這也和我「不喜別人說我」的性格有關,我對自己超有自信,不在乎別人的肯定。問題是我也假設別人不需要多餘的「口惠」,只要薪資上的評價公平就好。

 

有一次,一個能力很強的同事告訴我:我從來沒有肯定他所做的事,讓我大吃一驚,因為事實並非如此,他值得肯定的事太多了,而我竟然從來沒有開口過。

 

從此我知道,主管的金口有多重要,「愛他要說出來」,不只是有好事要肯定,就算只有進步,但仍然不夠好,也要肯定,因為人是在被激勵中,才會快速學習成長,卡內基訓練不就是以此為核心精神嗎?

 

第四錯:忽視考核、討厭考核

 

我不喜歡被評價,尤其是當工作者老是被不公平對待,因此當上主管,我討厭考核,也刻意忽視考核。

 

我相信兩眼所見,也盡可能對所有的工作者做正確的相對評價,問題是當忙於工作,我會忘了許多該做的事,尤其是當要管的人愈來愈多時(超過20人),其實你兩眼所見的評價已經開始失真,你會看不到許多默默不顯眼的工作者,這時候一個客觀的考核方法就是需要的。

 

不要自視聰明,聰明的人尤其看不到那些努力做事,但並不聰明的人的貢獻。

 

第五錯:不會當裁判

 

好的主管事要讓部屬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因此團隊和諧非常重要;而和諧相處的第一步,不是讓內部不爭不吵,而是制訂好的規則,讓爭執可以被約束與導正,而主管就是這個執法者、是裁判。

 

我創業的過程中,通常是用較少人力,因此事情做不好,人力不足是最大藉口,我很少想到是團隊內部互動不佳所造成的績效不彰。又是其關鍵性的原因。

 

「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各打50大板是我過去常幹的事,爭執發生時,我總是希望和諧,對於錯的人不忍苛責,對於對的人當然就不公平,結果當然是內部嫌隙頻生,又怎能發揮良好的團隊協調呢?

 

明快處理、是非分明,是我現在的作風,該裁判吹哨子時,我絕不會遲疑!

 

第六錯:喜歡聰明人,團隊同質性高

 

我的同事都知道我討厭三種人:「笨、懶、慢」,理論上這三種人在我的組織中,都不易存活,這也造成了我組織中的不平衡,團隊成員的同質性高,生態不平衡。

 

事實上,高效率的團隊應該是多元的組合,苦工有人做,聰明的方法也有人會用,而我期待大家都是聰明人,都行動迅速,結果是有些思慮周詳,緩緩而來的人含恨而去,這是我犯的第六個錯誤。

 

第七錯:愛護部屬,忘了老闆

 

或許是同情弱者,在擔任主管的歷程中,我一向站在員工部屬這邊,以他們的角色、立場自居,而忘了老闆與組織的存在。

 

一旦老闆與部屬有利益衝突時,我通常捍衛員工的利益,尤其在創業初期,我甚至忘了我就是資方,只要不能給工作者更好的待遇,我就痛苦不堪,結果是,公司的營運負擔更沈重。

 

這應也是大多數主管常犯的毛病,以「工頭」自居,以工作者的利益為先,而忽視了組織的經營能力能否負擔。

 

後來我做了調整,主管是「雙方代表」,有時勞方,有時在資方。在內心你要正確的選擇,讓上下的天平能保持平衡。「工頭」與「老闆的走狗」都不是正確的位置。

 

第八錯:不知主管是專業,忘了虛心學習

 

我當主管的錯誤當然還有很多,但最後一個錯誤我用「以為主管是良知良能,不知虛心學習」做總結。

 

其實主管是一項專業,他需要各種不同專業技能,他需要正確的態度,他負擔事情的成與敗,他影響到工作者的命運。可是大多數的主管,竟然都是因一種專業技能而升官,或財務、或業務……,可是一旦升為主管,所有的困難都發生。不幸的是,企業內缺乏主管養成訓練,學院中也沒有「主管學」,每一個人都是在摸索中、嘗試錯誤中完成學習。

 

我就花了14年才學會,而且是完成後才知道「主管學」的博大精深,專業分工細密。但是,如果我「早知道」,其實一年也可以有小成,兩年早可以畢業,根本不需要走這一趟冤枉路。

ta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