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企業為何失敗?

EMBA/文  

一九八二年,畢德士(Tom Peters)等人所出版的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一書,探討了經營成功的美國公司,成為超級暢銷管理書籍。但是五年內,這本書中所列舉的不少公司,都出現了大問題,包括,當時的IBM、全錄(Xerox)等。

 

為什麼原本卓越的企業,在短短的幾年內,就走向了失敗之路?這個問題引發了美國艾莫里(Emory)大學的行銷學教授,同時也是「企業競爭優勢」(The Rule of Three)一書的作者謝斯(Jagdish Sheth),進行追蹤研究。結果他發現,現今人類的壽命不斷延長,但是企業的壽命卻逐漸縮短,美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十四年半,而且還在繼續減短中。

 

在接受艾莫里大學的網路週刊Knowledge@Emory專訪時,謝斯分析,當外界急速改變,公司卻沒有能力(或不願意)改變時,通常就會失敗。他歸納出造成外界改變的六個因素,分別為法規、資金市場、競爭、科技、全球化以及顧客,其中以法規的影響力最大,可以改變整個產業的生態,許多公司沒有能力適應,只能丟出白毛巾。

 

除了外在的因素,謝斯也指出了內在的因素,卓越企業之所以走下坡,是因為成功常常孕育了失敗。他解釋,大部份的公司能夠成功創立,是因為抓對了創業機會,一部份的原因來自個人,另一部份的原因來自環境,也就是帶有一些運氣。但是許多創業者把功勞全部攬在自己身上,事實上,許多人創業成功,只是意外巧合,而不是完整計劃。

 

結果,當一個人因為運氣而成功時,會變得更容易相信自己的想法及做法,從某個角度來看,變得迷信自己。由於他們相信自己的想法及做法會一直成功下去,因此開始抗拒改變,只要環境沒有改變,他們就能繼續保持成功,但是當他們的改變不夠快,不足以抵擋競爭者時,公司就面對了失敗的可能性。

 

以美國迪吉多電腦公司(Digital)為例,公司就是被創辦人自己毀掉的。因為他相信,幫助公司站穩腳步的迷你電腦,會一直成功下去,即使當時個人電腦已經成為市場的標準,他還是不願放棄迷你電腦,公司因而以成功起了頭,而以失敗收了尾。

 

謝斯表示,不幸的是,許多公司是不見棺材不掉淚。就像許多人在生大病之後,才會對人生有了覺醒,通常當公司遭遇危機時,也是變革管理最能發揮效力的時候。變革管理主要包含三大部份,第一是態度改變;第二是公司重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獎勵系統,這三個部份要互相配合執行,變革管理才能成功,把公司從鬼門關前拉回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